全球今亮点!填平校园“培训贷”陷阱需要综合施策
2023-04-11 10:30:43   北京青年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智全

尽管每月有2000元生活费,但这半年来,在安徽合肥读大一的学生杨云,仍过得十分拮据。因为有880元要转入一个小额贷款平台,这项贷款甚至并不是她自己办理的。这笔12期分期还款、总计10560元的费用,是杨云报名参加的线上原画培训班的“学费”。(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现实中,大学生陷入校园“培训贷”陷阱并非个例。一些培训机构与小额贷款平台利用大学生渴求掌握相关技能挣快钱的心理,以“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等虚假广告,诱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培训,让其陷入“培训贷”陷阱。这种冠名冲抵学费的贷款,实质上是非法“校园贷”的翻版,不能任由其在大学校园里恣肆蔓延。

大学生身陷“培训贷”陷阱,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财商教育缺失的问题。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广泛普及的今天,具备基本金融常识已是必然要求,高校应与时俱进对大学生强化金融常识教育,借此培育他们理性理财的消费意识,不断提升他们防范金融诈骗的能力。但遗憾的是,一些高校在有针对性地强化大学生金融常识教育方面,举措不多,致使一些大学生缺乏基本金融常识,不能披上抗击金融诈骗的盔甲。

也应看到,一些大学生陷入“培训贷”陷阱,与培训机构和小额贷款平台的虚假宣传脱不了关系。综观一些培训机构和小额贷款平台“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等广告宣传用语,已僭越了广告法“不得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规定,既涉嫌虚假宣传,也涉嫌消费欺诈。如果大学生经不住诱惑,则很可能被“套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关法律专业知识,加之社会经验不足,更容易陷入“培训贷”陷阱。

此外,大学生陷入“培训贷”陷阱,也是当前“校园贷”市场办理贷款业务门槛低、经营者资质参差不齐、身份审核形同虚设、合同信息不透明、风险提示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反映。同时,这种乱象也折射了当前大学生金融消费需求与校园正规机构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填平校园“培训贷”陷阱,需要综合施策。首先,切实做好“疏堵结合”。相关部门在依法严厉打击虚假“培训贷”广告时,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并以此为切入点,完善“校园贷”行业准入、运营监管体系,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健全行业风险防控机制,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放心、真实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让真正有需求的大学生更便利地得到金融支持,有尊严也有能力进行贷款消费。

其次,强化金融常识教育。高校应开设金融理财课程,通过常态化的金融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理性的金融理财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切实做理性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在遭遇“培训贷”套路和陷阱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和理性的判断。

再次,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应明白,虽然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但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还应保持不超出自身能力进行消费的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迟迟不能补上这方面的短板,大学生不但可能陷入“培训贷”之类陷阱,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可能迷失自我。

供图/视觉中国

关键词:

上一篇:“瘦人脂肪肝”早干预早逆转
下一篇:最后一页